当vivo不再徘徊

时间: 2024-02-20 10:03:10 |   作者: 触控芯片

  2018年3月,vivo在乌镇发布vivo X21系列新品,上市热销,大获成功。

  彭于晏和周冬雨等明星代言,“照亮你的美”的洗脑广告语,加上大城市核心商圈的巨幅广告位,组成了舆论对vivo的某种刻板印象。而在一个月前的MWC 2018上,vivo低调的露出了另一幅面孔。

  vivo在MWC上发布了一款名为vivo APEX的概念机,集成了98%屏占比、升降镜头、屏幕发声和半屏指纹识别等一系列激进的技术方案。

  APEX诞生的背景是手机产业的全面屏创新热潮,vivo则展示了在追求极高屏占比的同时,对其他功能模块没有一点妥协的技术方案。这台概念机小规模量产了上千台,全部用于技术验证和市场调研。

  科技媒体The Verge在文章中说[1]:全世界都应该严肃看待vivo。

  在中国手机市场,vivo是一家值得反复解刨和咀嚼的公司。vivo在公开场合喜欢探讨长期主义与基业长青,但此公司最擅长的地方是以五年为单位制定并执行“中期愿景”。

  2018年的APEX之于vivo的意义在于,在市场景气度下滑的时期,应该以何种姿态参与到对未来产品的定义,以及这些参与能否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获得对应的市场表现。

  在APEX推出后的第五年,vivo成功问鼎中国手机品牌的头把交椅。按照Counterpoint的统计,2023年全年,vivo以16.9%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市场第二,在国产品牌中排名第一。在Canalys的口径里,vivo同样坐稳国产品牌第一位置。

  vivo今年的年度旗舰产品是vivo X100系列,首销日累计销售额达10亿人民币,打破了vivo历史所有新机首销记录,相比上一代产品销量增长740%。vivo S18系列和iQOO 12系列,同样打破产品线的销量纪录。

  在畅销产品的背后,vivo积累了涵盖大模型、操作系统等诸多底层技术资产的“蓝科技”矩阵——业界常以vivo的品牌主视觉将其称为“蓝厂”, “蓝科技”由此得名。

  在2023线上年会暨创新颁奖盛典致辞环节,vivo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沈炜用更接地气的表述描述了vivo的经营策略,也是对vivo过去几年市场成果的一段复盘:

  准备充分时,就跑两步;市场爆发时,就跃个台阶;行业平稳时,就脚踏实地。稳步前行,驰而不息。

  从一台小范围试水的概念机型,到一整套“蓝科技”在各条产品线上逐步落地,这是一次在创新无人区义无反顾的冒险。

  《华尔街日报》曾将vivo的成功总结为“借助渠道和营销”,vivo有超过20万个门店和零售网点,很可能是中国最复杂的销售系统之一,也是很多同行学习模仿的对象。

  但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冠名赞助,很容易掩盖vivo对产品的重视。国内手机市场下滑的2018年,据说沈炜曾在内部下达命令,如果做不出有品质的产品,就不要开发布会[2]。

  过去十多年里,vivo其实留下了不少颇具创意的技术杰作,比如同期屏幕分辨率最高的vivo Xplay3s,以及同期最薄手机vivo X1,厚度仅6.55毫米,在推出当年就创下了百万级销量。

  渠道和营销固然重要,但产品本身不过关,高调的营销反而会放大产品缺陷。vivo X1问世后,vivo一直遵循的策略是将“拍照+音乐”作为卖点,配合“柔光双摄,照亮你的美”、“逆光也清晰”这样言简意赅、极具辨识度的广告语,迅速将产品影响力铺开。

  这一策略稳定运转,直到2017年手机市场大盘趋于饱和,沈炜带着高管和核心代理商远赴西藏,感受高原的气温和体感。但高处不胜寒的感触并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寒冷的环境促使vivo重新审视自己的研发和创新体系。

  2021年,vivo推出了首款自研芯片V1。V1是一枚影像芯片,与手机处理器集成的ISP芯片(Image Signal Process)协同使用,决定了自动曝光控制、自动白平衡、色彩校正等等功能的处理。ISP芯片理论上的设计难度并不高,其难点在于如何把堆叠在芯片里的晶体管变成用户都能够感知的体验。

  vivo品牌副总裁贾净东有过一个“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的描述:4GB内存比2GB内存好,骁龙8系列比7系列好,这都是参数层面的“客观价值”。但手机拍出来的照片是不是好看,这是“主观价值”。前者好坏高下立判,后者水准众口难调。

  沈炜曾专门提到过这一点:科技本身是冷冰冰的,技术也很枯燥,参数更毫无意义,唯有服务于人,共鸣于人的喜怒哀乐时,才变得鲜活有温度,乃至具备人文价值。

  vivo X70是首款搭载V1芯片的机型,这款产品也代表着vivo“创新范式”的转变:

  vivo原来的思路是在厚度、分辨率、Hi-Fi芯片这类零部件上确立卖点,通过营销和零售网络将卖点广而告之。但从影像芯片自研开始,vivo的研发策略变成了结构化的体系。

  V1芯片并不是独立的项目,在V1问世前,vivo就引入了“微云台”防抖和GN1超大底传感器。同时,vivo和光学巨头蔡司成立了实验室,联合研发光学镜头。

  vivo负责影像相关业务的员工超过1000人,其中有个部门叫“影像认知部”,专门负责影像的“审美”,算法和产品部门负责把这些“审美”实现。

  这一系列研发项目组成了一个围绕“影像”的研发系统,背后含义在于,研发的目标从单个产品扩展到了具体的客户的真实需求,参与者也从独立的产品部门变成了跨部门的组织体系。

  围绕这个策略,vivo构筑了由一系列底层技术组成的“蓝科技”矩阵,涵盖蓝晶芯片技术栈、蓝海续航系统、蓝心大模型、蓝河操作系统等多个领域的积累。

  这些创新背后,是面对市场饱和、消费者换机周期拉长等坏因下,vivo研发策略的一次巨大转向:

  1.研发周期从一代产品的毕功一役,变成了数代产品的日积月累。vivo尝试过升降镜头和屏幕指纹这种超前的技术方案,但并没有长期采用。然而,V系列影像芯片目前已经迭代到了V3,经历了超过5代产品的持续打磨和优化。

  2.换机周期拉长意味着当下的技术在消费的人下一次买手机时,都会变得过时。这促使vivo的研发目标从“下一代机型”变成了三年甚至更长期的前沿技术,通过长期规划支撑产品迭代。这也是蓝心大模型和蓝河操作系统诞生的大背景。

  3.研发策略从表象的产品转向底层的技术。一个典型例子是从vivo X23开始,vivo不断对底层安卓系统的重新优化,每年提升约40%的存储优化率。同样8GB的运存,2019年可接受14个应用同时运行,2021年已经翻了一倍到28个。

  沈炜对这一系列研发成果有一个精确的总结:有别于单点创新的黑科技,蓝科技会催生黑科技,但更追求长坡厚雪的可持续创新。

  2018年 APEX一经发布,几乎成为市场最受关注的机型,但APEX所代表的技术路线在vivo内部反而带来了更多反思:

  屏幕指纹、全面屏、升降摄像头,这些固然是创新,但在千元机也能做成六边形战士的情况下,能否形成长期的差异化?很可能不能。

  产品定位上,X和Xplay系列分别定位于小屏与大屏旗舰,但市场并不买账。更早之前,vivo X5 Max做到了仅仅4.75mm的厚度,但代价是牺牲了电池容量和镜头模组规模,但消费者不愿接受续航和摄影上的妥协。

  APEX以一种极其直观且富有冲击力的方式,让市场认识了vivo在技术上的投资力度,几乎一把扯掉了常年贴在身上的营销标签,但并未解决核心问题:

  短期领先的产品卖点无法跨越周期实现稳健进化,单纯靠堆参数带来的附加值,也难以在花钱的那群人形成品牌拉力。

  产品与品牌定位上的徘徊一度让内部有“战略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的声音,继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复盘。以“长期主义”立足vivo实际上需要一个清晰的回答:如果vivo要在一些技术领域做长期的投资,哪些赛道是值得做的?

  2019年,vivo确定了公司的四大赛道:影像、设计、系统、性能。其特点是有足够长的空间用来探索,最典型的是影像,消费者永远都会追求更清晰的画质和更真实的色彩,这代表vivo有足够长的周期去探索影像的天花板。

  2019年,vivo向德国光学巨头蔡司表达了合作意向,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品牌和具体产品,而是通过联合开发积累技术资产,持续在产品中落地。2020年,蔡司首席运营官到访vivo在东莞的全球总部,联合研发实验室挂牌成立。

  双方合作的第一款产品是vivo X60系列,这款产品搭载了蔡司招牌的T*镀膜和Tessar镜头,以及蔡司联合vivo打造的Biotar人像效果。T*镀膜最早用于军事望远镜,能够大大减少反射,应用于手机镜头模组后,可以让画面更通透。Biotar人像可以让照片产生旋转虚化效果,氛围感极强。

  vivo广为流传的一则企业文化是“埋头种因”,意在做正确的耕耘,自然会有可喜的收获。vivo管理层最核心的几个考核指标是:品牌投入、研发投入、现金流状况和库存周转周期。若能够坚持“种因”,那么就能收获好的结果。假如没有,那就叫准自己的出发点。

  长期以来,vivo习惯以产品为周期来校准决策,在影像上的系统性创新,是vivo尝试以横跨多代产品的长期投入来检验“种因”的成果,一度让企业内部有一些摇摆。

  vivo在X50系列首次应用了自研的“微云台”防抖技术,但销量并未达到vivo的预期,因此在X60系列上选择了相对保守的供应链策略。但和蔡司联合研发后,vivo影像能力突飞猛进,极大刺激了X60系列的销量,让渠道有些猝不及防。同年,X70系列首次搭载了vivo自主研发的专业影像芯片V1,大获成功。

  后来X90系列上市,X90 Pro与X90 Pro+的销量高达上一代产品的4倍,去年推出的X100系列同样创下了销量纪录。从2019年算起,vivo用五年时间逐渐确立了X系列影像旗舰的鲜明形象。

  影像赛道的探索在某一些程度上勾勒了vivo创新战略的核心原则:在擅长的领域由自己做到最好,在不擅长的领域相信合作伙伴。

  蓝心大模型和蓝河操作系统的开发,vivo选择配合自己擅长的业务场景里小步快跑,比如蓝河操作系统诞生的契机,就是解决iot设备对低功耗的需求。在人工智能的研发上,vivo在2018年就成立了知识图谱团队,负责数据的建设和管理,给高楼打好地基。

  而在自己不擅长的赛道,与产业最顶级的参与者合作。vivo X100系列实现了“拍太阳”的功能,难度远大于“拍月亮”。这一功能的实现,来自蔡司与vivo合作开发的APO超级潜望长焦。在大模型开发阶段,vivo与联发科合作,让天玑9300处理器能够顺利驱动蓝心大模型。

  关于企业的愿景,vivo长期以来只有一个“成为更健康、更长久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表述,这句话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正确但过于宏观,可以解释企业所有的繁荣与低谷、昂扬与惆怅。

  沈炜曾在一次采访中阐述过vivo对长期主义的理解[4]:如果一个行业需要争分夺秒、披星戴月、只争朝夕与时间赛跑,这个行业肯定是不可为的,也不是我们喜欢做的。

  今年年会上,沈炜提出了vivo实践企业愿景的路径:极致的用户导向、极致的创新、追求众乐。

  前两者不难解读,“追求众乐”则是一个非常vivo式的表述,沈炜对此的解释是:如果凡事我们第一步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而未很好地顾及他人的利益、他人的战略关切,那我们就一定无法健康长久。

  在产品研发环节,vivo的很多测试标准超过行业标准。比如温度测试范围由普遍的零下10℃扩展到零下30℃;产品在1米高度、26个角度进行跌落,覆盖所有可能跌落到的典型位置,而行业长期通行的方法是只测试六个面、0.5米的下落高度。

  英特尔的传奇CEO安迪·格鲁夫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中写道:战略转折点的“点”字是误用。它不是一个点,而是漫长的、艰辛的奋斗。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监察组组长龙飞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2024年各国房地产价格指数》:美国平均4.11年工资能买得起房,中国要29.65年

  英特尔酷睿i9-14900KS零售和批量托盘包装产品的销售目录在法国出现

  英特尔酷睿 i9-14900KS 处理器现身零售商,含税标价 752 欧元

  三星将Galaxy AI功能引入Galaxy Buds耳机,可实现跨语言交流

  三星与 Marimekko 推出 The Frame 画壁电视专属限定版艺术创作